作者:opple 时间:2023-06-28 阅读:()
(二)利用航空港航线分布,区分路程和位移的概念
从生活场景出发,创设情境,在屏幕上展示上海航空港的航线分布情况,并提问:各点之间的线段有何含义,是否为飞机行驶的轨迹。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路程这个概念,知道它用来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为了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再提问:线段的长度是否代表路程的大小?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
接着,画出学校操场400m的草图,对跑道中运动员运动一半路程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很容易回答出经过半周后运动员产生的路程。教师提问:如何表述运动员位置的变化情况?用路程来描述是否确切?从而提出位移的概念,强调位移可以用来描述位置的变动,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然后,通过航线图与实际航道、运动员实际路径与位置变化的比较,让学生明确路程与位移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三)联系前例,提出矢量和标量和标量的概念
教师从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出发,直接提出矢量和标量的概念,并让学生分析其区别,并分小组进行讨论,举出生活中属于矢量和标量的物理量。从学生的回答中,教师作出及时的纠正、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四)从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变化,深入理解矢量与标量
在屏幕上展示,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情境,教师提问:我们要准确的表示汽车运行的位置变化,应该用“位移”还是“路程”。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知道要用位移来描述。教师提问:从A点到B 点,汽车走过的位移是多少 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根据位移的定义来进行计算。在算出位移和路程后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从B点到A点的路程和位移,同时提问和强调产生的负号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与联系,真正理解位移的矢量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了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动态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及时的反馈,并据此调整教学过程。
在课的最后,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反映时刻与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的例子,让他们对知识学以致用,体会物理学贴近生活和应用于社会的情感,强化他们科学学习的志向。
板书设计:略
1 说教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是高中《物理》第三章的第二节内容.在这一章中,教材的安排是先复习必修课中已讲述过的有关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部分知识,介绍了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ω、T)及其计算式;然后讲述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等有关匀速圆周运动中动力学方向的知识及应用,重点说明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这部分知识可以看作是上一章曲线运动的扩展;最后课本介绍了万有引力定律,并综合运用万有引力和圆周运动的知识,讨论了天体运动、人造卫星的发射等方面的问题。从教材的编排可以看出:“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节内容,一方面可以深化前面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又为后续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打好必要的基础。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的确切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
1.2.2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向心力F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分析论证等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1.3 教学重难点
1.3.1 教学重点
向心力大小与m、r、ω的关系。
1.3.2 教学难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公式a=rω2 和a=v 2/r。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