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2-22 阅读:()
例1 如图,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我们学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如果能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证明:(略)
由此得出等旧梯形的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高上的两个角相等.
例2 如图,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在梯形 中, , ,求证: .
分析:要证 ,只要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得出 ,然后再利用 ,即可得出 .
证明过程:(略).
由此得到多腰梯形的第一条性质: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除此之外,等腰梯形还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在证明梯形性质定理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过点 作 交 于 ,从而把梯形问题转化成三角形来解,实质上是相当于把采取平行移动到 的位置,这种方法叫做平行移动(也可移对角线),这是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之―(让学生 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作辅助线来解决梯形问题,多找几名学生 回答,然后教师 总结 ,可借助多媒体演示见图).
(1)“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
(2)“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3)“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4)“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总结 、扩展】
小结:(以提问的方式总结 )
(1)梯形的有关概念.
(2)梯形性质(①-③).
(3)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4)解决梯形问题时,常用的几种辅助线.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2、3、4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6中1、3
篇11:《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四种图形的关系。
3、认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习画高。
4、学习并认识梯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5、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重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2、探讨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活动的平行四边形,七巧板等。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
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几何图形,说一说都有哪些?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1.课件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2.让学生说出在上面的图形重哪些是你知道的图形。
3.判断第三和第四个图形的每组对边是否平行。
4.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概念。
5.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可以看成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吗?分小组讨论,然后交流结果。
课件出示关系图。
(二)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1)教师演示。
拿一个活动长方形,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
学生明确:两组对边长没有变,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四个直角变成了锐角或钝角。(2)动手操作。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
(3)归纳平行四边形特性。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形。
(4)对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因为具有不稳定性。
这种不稳定形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例来吗?(如推拉门,放缩尺等)
(三)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2/19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