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1 阅读:()
2、揭示长、宽、高的概念。(媒体显示)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提问:(媒体显示)你能依据长、宽、高分辨这两幢大楼吗?
4、引导:动手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体纸盒,说一说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5、拓展:知道了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知道长方体的什么?(媒体显示)
四、全课总结
1、总结:回忆一下我们通过研究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研究的?
2、谈话:谈一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学设想
1、现实生活是数学学习的源泉。
数学学习内容的组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中,我设计了蕴含学习内容的生活场景,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数学的普遍存在,初步体会了数学学习的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列举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实物展开研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研究的价值。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
2、观察、操作、想像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而不是靠接受获得。在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视觉、触觉为大脑思维提供了直接的、丰富的素材,因此要让学生的手、眼、脑协同发挥作用。在本课中,我让学生通过看、摸、比较、描述等活动,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位置关系有正确把握,对相对的面和相对的棱的关系有正确的理解,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有效改善。
3、教学内容的呈现要有根基。
教学内容一般来说具有生成性,不过有的可以预测,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教学内容一旦失去生成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则有可能变为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在本课中,我仔细分析“立体图形”和“长方体的长、宽、高”这几个概念的生成基础。“立体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是“立体图形”这一概念生成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不同正是帮助学生找准了新知构建的基点。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教学如果没有“为什么要有长、宽、高?”或“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对我们有什么用?”这些问题作为生成基础的话,学生则只能被动接受这一概念。
篇4: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特点,能运用长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其合作意识和探究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熟练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并能运用其特征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长方体的模型,搭长方体的小棒学具和橡皮泥、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预习题目:准备长方体的模型
观察长方体模型,说说为什么它是长方体?
找找生活中的长方体事物。
二、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师:我这里有些图形,谁来给它们分分类?
学生按照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进行分类
师:你们分的非常好,请在你们的本子上画一个平面图形摸一摸,然后摸一摸你的书、铅笔盒等立体图形。
生开始操作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可能说:平面图形平平的,立体图形有边,有角,有点、有面……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立体图形――长方体。
师: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呢?
生举例
师:你们都拿着长方体模型,是怎么判断的呢?
生可能说:它有6个面,12条边,8个点,它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纠正边、点,我们来认识一下面、棱、顶点的含义
生可能用语言描述不了,用手摸得方式来解释这三个概念。
5/22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