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0 阅读:()
教学流程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毛泽东同志
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且也是杰出的诗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他写下了许多卓越的诗篇。他的诗词是伟大革命实践与高深文学造诣相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光辉诗篇;是旧的诗词形式与新的革命内容完美统一的珍宝。《沁园春雪》就是其中的一首。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同学们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 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逐层理解上阕
分析第一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教师设疑:该句写了北国雪景,从哪几个词上可看出?这几个词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采用学生举手回答)。
教师明确:“冰封”,“雪飘”两字用得好,写出了北国的雪景。“封”显凝然静态,“飘”显轻盈动姿。动静结合,纯朴净美,广阔的意境,宏大的气魄,豪迈的情趣充盈其间。
分析第二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提问1:“望”字在该句起什么作用?“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观?(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望”字领起下文,从“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都是“望”字统摄的内容。
“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因为这些景观最能反映北国风貌,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象征。
提问2:这两句描写眼前望到的景色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
明确:“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显示白茫茫一片;“顿失滔滔”照应了“冰封”,写出了变化之速,寒威之烈。这一句是壮阔的静态描写。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烈,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更加展示了奋飞的态势,竞争的活力和豪迈的精神。
分析第三层:“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提问:这一层写景与上一层写景有什么不同?这样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投影幻灯片)
这一层写景是作者想象中的景色,翻出了一派新的气象,是虚景。想象雪后晴日下的景色,纯洁素雅,又富丽热情,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逐层理解下阕
分析第一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前句总括了上阕的写景,“娇”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
后句总领下文的抒情评论。“引”字,引出评古。“折腰”与“娇”呼应,也概括了每一个英雄为美好山河奋斗不已的姿态。“竞”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相继崛起,激烈奋争。
25/28 首页 上一页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