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05 阅读:()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开火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第二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为0
3、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置了两个游戏:开火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置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含糊,同号异号分清楚;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能力”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非常感兴趣。
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探究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系,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部分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打开大脑的录音系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到底是为什么。
9/17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