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05 阅读:()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提出问题]江南是作者刻骨铭心时常思念的故乡,江南之春更是让他魂牵梦绕,那么江南的春天到底是怎样的呢?作者在文章中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呢?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到文章中去寻找答案。
(播放朗诵)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一)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盼望着”;“近”)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叠用,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3、课文的1段和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围绕“春”,先写盼春,再绘春,最后赞春,表达了作者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第二部分
春醒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二) 第三部分
新、美、力
第二课时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大体上领略了朱自清笔下的《春》。这节课我们将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请同学们边读边用笔勾画出画卷中的景。(关键词)
明确:山、水、太阳、草、花、风、雨、人们、
明确:春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一、合作探究
(一)学习春草图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学习春花图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闹”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三)学习春风图
1、“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
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
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探究质疑:“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A“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B“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C“(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三) 学习春雨图
1、“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A“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B“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C“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10/29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