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2-12-31 阅读:()
1.实验材料取材于学生的生活,体现探究材料的结构性。
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能提高实验的实效。在实验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他们十分熟悉的材料:钢尺、橡皮筋、水、纸片、小鼓、镲、音叉等。材料结构丰富,数量充足,使人人动手落到实处。而且材料大多来自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热情。在观察实验,提出假设过程中,选择了钢尺、橡皮筋等为典型的物体,帮助学生发现“振动”,理解“振动”;在进一步研究物体振动与音量、音调的关系时,又提供了小鼓、豆子、音叉等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除了用触觉感受到物体的振动,还能用视觉看到物体振动是怎么样的。如:使学生用肉眼就可以看到音叉振动时会发出声音,不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更能体现物体振动与发声的关系。
2、循序渐进,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引导。
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探究活动逐步推进。
(1)在听声音、猜物体环节中,已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激起学生认识声音的兴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来猜物。这样,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心理状态,又为后面的交流打下基础。
2)假设验证,观察发声物体。学生在“猜声音”活动的基础上,再让他们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样使他们的猜想不再盲目,而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上的。
(3)通过实验,感知发声的根本原因。提出猜想后,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来验证猜想,在“放”的基础上集中思维,把观察的焦点放在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与变化上,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物体发声时的规律,初步感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实验后仍然有部分学生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作的本身,而不针对这一问题,我加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用一个比较科学的词来概括总结这些现象。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得出一个词“振动”。统一意见后我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时让学生讨论交流,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汇报小组结果。最终得出一个统一公认的结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着教师敲了一下振动不明显的水槽,让学生听并看,学生发现水槽并没有动,这时教师趁热打铁,“你能设计一个实验让我们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或感觉到物体在振动吗”?学生设计实验,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时,学生在教师提供自助餐式观察材料中选择材料,进一步探究尝试,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借助其他材料看到了物体的振动,而且还发现物体振动与音调、音量的关系。
(5)巩固提高、拓展延伸。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能发声是因为声带在振动”。一个简单的活动旨在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本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在学习中力求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当然这个探究过程不是体现在教学的结构上,而是体现在学生的自身探究过程的完整。我注意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份,是组织者、参与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中,在开放中去组织,在参与中去指导。
同时在备课、教学中我注重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研究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结果、研究学生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研究学生的兴趣如何持续一节课,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的应急措施,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案。当然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就要求课前要考虑的面面具到,老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发现捕捉教学时机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这样的课才会有出奇不意的效果。
篇6: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
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9/24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