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4-26 阅读:()
从社会环境看,阿尔萨斯同以前比有什么异样之处?从上学路上看,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最后一课授课说课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① 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
② 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
③ 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
七、第六个教学板块:知识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①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品析重点句子。
2、从理清小说故事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从小说中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反复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环境与情节,分析小弗郎士的变化。
一、新课导入
在法国人民中间流传着一个光辉的名字──贞德。人们以十分敬仰的口气称她为“奥尔良英雄”。1337年,在欧洲历史上爆发了一场历时最长的“百年战争”,战争的双方是法国和英国。1528年,英军占领了巴黎之后,倾注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形势十分危急。当时,年仅十七、八岁的贞德,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毅然向王子请求参军。之后,她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军事指挥,女扮男装、身披盔甲,率领6000多人,向英军发起进攻,并成功击败英军,解除了城围,扭转了战局。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奥尔良英雄”。为了纪念她,法国圣母大教堂广场一侧,至今还屹立着一座圣女跃马横刀的雕像。
的确,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很多原本普通的人都成为爱国者,今天,我们来学习19世纪法国人民在另一场战争中的爱国故事。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然后以“这是一节 课”为句式,说说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此环节是为了通过教师的朗诵,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消除朗读长篇文章的抵触心理,也可以让他们感受体会文章表现的爱国情感。至于是一节怎样的课,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课文,分析研究
1、介绍文章体裁,进行学法梳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做细致的人物分析。
15/18 首页 上一页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