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其他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作者:opple 时间:2023-04-20 阅读:()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意思是说,当早上出现有棉絮状的高积云时,下面就为大家带来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是方方的、正正的。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第7页练习一第6题。

  仔细观察,用那个物体能画出左边的图形?圈一圈。

  2、第7页练习一第7题。

  出示长方体,谁来说一说:长方体有几个面?各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

  是不是长方体的每个面大小、长短都一样呢?

  3、第6页练习一第4题。

  昨天我们用相同或者不同的图形,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今天我们继续来玩拼一拼的游戏。动手。汇报。

  三、巩固新知第7页练习一第8题。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思象教学过程

  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9十39十79十49十6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9十()=149十()=15

  二、新授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

  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

  (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

  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于:

  作,反馈汇报哪些涂成黄色,哪些涂成蓝色,哪些涂成紫色,哪些涂成红色?

  4.用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拼一拼图形。

  同桌合作比一比哪一桌拼的最好?全班交流展示。

  5.第2题:数一数有几个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独立完成,说说你是怎么数的?有什么好方法?

  小结方法。

  三、提高练习:

  取长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折再对折

  取正方形纸一张,对角折再对角折

  观察结果

  四、总结: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个有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想问的?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拼一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

  教法设计:引导观察,动手操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一个风车,并以谈话引入: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们喜欢风车吗?谁动手做过这样的风车?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