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2-12-28 阅读:()
学生摆小棒,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操作。
3、信息反馈,抽象算法。
师:大家摆出了上面两道题的得数吗?谁来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师:谁来说一说35-20又是怎样摆出来的呢?
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算法。
师: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4、小结算法。
师:你能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说一说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不退位)的计算方法吗?
师:同学们可真棒,我们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在个位上去减还是在十位上去减。
(三)、拓展练习,展翅高飞。
我设计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握手游戏,旨在复习本课内容,发展学有余力的同学的思维,使之展翅高飞。
(四)、课堂总结,交流评价
课堂总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因此,我设计了两道自我评价题:1、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是2、这节课,你又学会了什么?这两点评价既是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知识进行了解,也是对学生学习情感、学习态度、与人合作精神进行评价,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篇10: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的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可见,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开发教材资源是制定教法、开展学法指导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设计、测试、评价的基础。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运用公式法――平方差公式》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第二章分解因式的第三节内容。分解因式是整式乘法的逆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着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也为学习分式,利用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奠定基础,对整个教科书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探索分解因式的方法,实际上是对整式乘法的再认识,因此要借助学生已有的整式乘法运算的基础,给学生创设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情境,激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讨论交流发现问题情境中的变形关系,并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然后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在这一对比整式的乘法而探索分解因式方法的相关活动过程中,力图渗透类比思想,让学生体会、理解、认识分解因式的意义,感受其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归纳分解因式变形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互逆变形的过程和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二)教学重难点、关键:
1、重点:掌握公式法中的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2、难点:灵活地运用公式法或已学过的提公因式法进行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
3、关键:把握住分解因式的方法如提公因式、公式法等,在对多项式进行分解因式时,首先应考虑提公因式,而且应该提取彻底。
二、目标分析:
参照《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数学思维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并进一步感受整式乘法与分解因式的互逆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通过平方差公式逆向运算的推导得出用公式分解因式的方法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领悟、分析、总结技能技巧,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发现问题情境中的变形关系,培养学生逆向思考问题的习惯与应用意识,并渗透转化的思想和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
三、教学过程:
根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我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分析问题,发现新知;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四)例题探究,体验新知;
(五)随堂练习,巩固新知;(六)归纳小结,形成体系。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活动1:你知道下列算式的结果吗?
(1) 6782-3782 (2) 852-842
你想知道怎样才能算的快吗?
活动2:将边长为a的正方形四角各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观察你剪剩下的部分,并思考:怎样计算剪剩下部分的面积?
12/28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