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4-01-03 阅读:()
鲁迅以为她醉了,打算撇开这个话题,然而史沫特某很坚持,似乎马上要决定:何时开始治病,到何处去,等等。她立刻要得一个确定,并且再三说:“你到了外国,一样做文章,而且对于国际的影响更大!"
那晚上没有结论。但在回去的汽车中,史沫特莱又请鲁迅考虑她的建议,鲁迅也答应了。过了一天,史沫特莱找我专谈这问题。总结她的意见;她认为鲁迅如不及时出国休养,则能否再活多少年,很成问题。
鲁迅后来也同意了——虽然他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并且也谈到,在休养时间他有机会完成《中国文学史》的著作了。但在不再反对之中,鲁迅也表示了如果当真出国,问题却还多得很,终究还是不出去为好。
到那年年底,史沫特莱说是接洽已妥,具体地来谈怎样走,何时走的时候,鲁迅早已决定还是暂时不出去。有过几次的争论,但鲁迅之意不能回。鲁迅的意见;自己不觉得一定有致命之病,倘说是衰弱,则一二年的休养也未必有效,因为是年龄关系;再者即使在国外吃胖了,回来后一定立即要瘦,而且也许比没有出去时更瘦些;而且一旦出了国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据我猜想,那时文坛上的纠纷,恐怕也是鲁迅不愿出国的一个原因;那时期有人在传播他要出国的消息,鲁迅听了很不高兴,曾经幽默地说:他们料我要走,我岂不走,使他们多些不舒服。出国问题争论的最后结果;过了夏天再说。因为即使要出国,也得有准备,而他经手的事倘要结束一下,也不是一二个月可以完成的。
不幸一九三六年二月尾,鲁迅先生就卧病,这病迁延到了秋季,终于不救。
(有删改)
6.下列对两则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得知鲁迅先生逝世的消息,“我”因痔疮发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但仍然希望第二天能赶回上海,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
B.“我”因不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逝世,就回忆起最近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从这几件事来看,鲁迅先生的突然逝世完全没有任何征兆。
C."瞻仰""冥寿"等词语的使用,不仅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也使文章显得庄重,从而有助于作者表达对鲁迅先生无尽的哀思。
D.鲁迅先生说起史沫特莱的"直觉”时总“幽默地笑着”,听了“很不高兴”的话也“幽默”地回复,体现了鲁迅先生幽默的性格。
7.关于文本二中写鲁迅先生“治病”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35年,鲁迅先生从未说他身体不好,G君看他也认为好,他仍精神抖擞地战斗着。
B.史沫特莱酒后建议鲁迅先生到国外休养,鲁迅先生认为她醉了,对其建议不屑一顾。
C.鲁迅先生后来对出国休养不再反对,但他表示出国还有很多问题,还是不出去为好。
D.鲁迅先生最终没出国休养,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一旦出了国自己便做哑巴,也太气闷。
8.《写于悲痛中》一文情真意切,鲁迅先生逝世给“我”带来的“晴天霹雳”之感一再出现。“晴天霹雳”之感蕴含着"我"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6分)
9.文本二题为"为了纪念鲁迅的六十生辰",作者却不惜笔墨详写鲁迅先生治病之事,这是否矛盾呢?请简要说明。(6分)
答
6.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鲁迅先生的突然逝世完全没有任何征兆”不合文意。根据原文G君说的话“今天看见鲁迅的面色和精神比我意想中好些,可是他若不赶紧转地疗养,总是危险”和史沫特莱女士说的话“他此时虽然好得多了,可是靠不住,一定要转地疗养”,可知鲁迅先生的突然逝世是有征兆的。
7.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本特定内容的能力。A项,“G君看他也认为好”张冠李戴,原文是“不但那时,在一九三五年如果有人说鲁迅不久于人世,那一定会被认为是‘黑老鸦’。鲁迅自己从未说他身体不好,人家看他也认为好;他精神抖擞地战斗着”。B项,“鲁迅先生认为她醉了,对其建议不屑一顾”不合文意,根据原文"鲁迅以为她醉了,打算撇开这个话题……但在回去的汽车中,史沫特莱又请鲁迅考虑她的建议,鲁迅也答应了”可知。D项,“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一旦出了国自己便做哑巴,也太气闷”分析不当,鲁迅先生最终没出国休养,有多方面的原因,原文没有明确主要原因是什么。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