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7-29 阅读:()
——《资治通鉴》
学生讨论两段资料的含义,对比说明唐太宗治国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5、学生归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开明的政策外,还有哪些原因?
(设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学生学习唐朝历史作铺垫。)
学生观察敦煌壁画“唐朝雨中耕作图”,感受经济繁荣景象,认识到治世局面的形成离不开人民的辛勤劳作。
师:正是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才使得唐朝开始富强,你是如何来看待唐太宗的统治呢?
三、试评价唐太宗的统治。
提出问题:“通过学习,唐太宗给你们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说说你们的想法。”
四、教师小结
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强调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的开明 思想及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武则天统治时期,仍然继续唐太宗的政策,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五、课后探究
本课重点是“贞观之治”主要人物放在了唐太宗身上,对武则天的学习与探究相对不多,无法满足学生对武则天强烈的好奇心,所以,课后布置一道探究题给学生。
出示图片:无字碑。武则天留了一块无字碑给后人,她认为她的千秋功过应由后人评说,你怎么看?
六、板书设计
女皇武则天
1、政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原因:
(1)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2)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
贞观之治
1、原因: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
(2)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政策
(3)唐太宗善于任贤纳谏
(4)广大劳动人民的努力
2、内容: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戒奢从简。
政治上合并州县减轻人民负担。
3、影响: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一、分析教材,确定重点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纵观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以时间进程为线,分时期描述,各主题前后相承、紧密相联。
《成吉思汗与忽必烈》是第七学习主题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从政治上看:
呈现了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强大而统一的政权——元朝,它是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从经济上看:它上承唐宋,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它又下启明清,将繁盛传承到明朝、清朝,直到清朝中后期中国社会才呈现衰败之势。从民族关系上看:元朝民族进一步融合,回族形成,它为民族关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历史人物角度看:成吉思汗被誉为世界100位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忽必烈是中国封建历史杰出帝王之一。总之,本课承上启下,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整体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2.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设计意图
本课有三个子目。首先教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的背景、过程
和统一后的情景。同时辅以“写写”“想想”等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接着,教材以大量文笔、图片展示“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举措和影响,并辅以“读读”“看看”“说说”等指示性语言加强知识的掌握和观察分析能力的提升。最后,教材简要展现了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从知识层面讲,本课涉及解王朝兴衰更替、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民族发展、历史人物等重大内容的过程,有一定的深难度。从过程和方法层面讲,本课是一个感知历史现象到归纳历史知识,从归纳历史知识到认识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过程。
3.教学重点的确定
综合上述教材分析,学生要在一堂课内多角度、完整全面的掌握理解困难很大。因此,我结合教材和《历史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并在对比同单元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确立了紧扣成吉思汗和忽必烈两个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学习主线,以使学生明确学习中心。同时结合《课标》的要求确立以评价历史人物忽必烈为学习的重点。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