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6-29 阅读:()
学生思考
5. 实施教学任务四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教师提问:
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目内容) 幻灯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 a.通过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能用政治语言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这一重点。
b.小组抢答、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快乐式学习”。
教师提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学生阅读抢答: (略)
教师归纳:
① 必要性: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c.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② 如何发展(要求):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通过改革,调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培养人才,尊重知识。(播放视频,联系初中所学知识)
a.学生讨论并解读思考探究活动5:(p35)
b.实施小组抢答
6. 课堂小结(用图示方式展现)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求)
生产 消费
设计意图:直观明了,高度概括。
7. 课后作业: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4)
(要求: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必要调查,以小论文形式展现)
六、 说板书设计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发展/要求
(板书设计追求结构清晰,内容明确)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3/11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