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3-02 阅读:()
当天,这位学生在日记里写道:我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因为今天老师表扬了我,说我口哨吹得好。要是在以往,我肯定躲不过一顿批评或指责,真的,我还没受过老师的表扬……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无事生非,扰乱课堂秩序。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学习情绪很高,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逐渐成为老师们纷纷称赞的优秀生。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虽不可能样样出色,也不可能样样都差,只要我们擦亮善于发现优点的眼睛,学生就会因为我们的发现而很快地进入他们的轨道。在批评中,老师多给学生点欣赏,就等于多给学生一阵春风,一场雨露,就会使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产生强大的动力而健康茁壮地成长。
四、尊重效应,让批评变得宽容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论述过教育者要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年轻的朋友,请记住,这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要培养自尊心,只有用温柔细致的教育手段……”批评要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出发让批评充满理解和信任,才能让学生体面地接受批评。
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的霍懋征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教时,一次她班上的一个男生拿了同桌的钢笔。霍老师知道后没有责难,也没有声色俱厉地批评,而是自己掏钱买了一支钢笔送给这位学生,并对这位学生说:“我知道你喜欢钢笔,这支钢笔就送给你。我也知道人家的东西你肯定不会要,趁别人不注意,你一定会送回去的。”几十年后,这位学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看教师,一进门就跪在霍老师面前对孩子说:“没有霍奶奶,就没有你爸爸的今天。”
学生犯了错误,又恐惧又内疚,像刚刚经历了一场心灵上的暴风雨。这时老师不能再给他们雷鸣闪电,而应给他们送去雨后灿烂的阳光,让他们在阳光中愈合创伤,健康成长。面对拿了别人东西的学生,霍老师深知一旦把这种行为与“偷”字联系起来,足以击碎其脆弱的心灵,使其背负终生,她用一颗爱心巧妙地维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她这种别致的批评方式,具有十分高超的艺术性和感染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五、专座效应,让批评激励希望
生命因信任而美丽。信任会让学生获得人格的尊严,激发出他们自信自爱的热情。信任是对学生最佳的奖赏,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室最后有一张桌子,这个位置该怎么安排呢?起初,老师用它来惩罚学生。所以,那个座位就成了“履教不改”者的专座,美其名曰“思过角”。为给受罚学生一线希望,老师宣布:何时改过,何时再坐到前面来。可没想到的是,学生不但“不思悔改”,反而越来越放肆。后来,老师把那个座位起名为“信得过专座”。在班里郑重宣布:坐在最后那个座位上,说话、做小动作,老师不易发现,可见它是滋生坏习惯的温床,抵抗力弱的人不能沾边,只有自我约束力强、大家信得过的同学方可入座。凡要获得这个专座,需自我申请,然后经同学们评议、老师审批后才可以坐。一下子,这个座位成了一种荣誉,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申请。连那些经历过“思过角”的调皮鬼,也都努力要坐“信得过专座”。结果可想而知,所有坐过那个角落的学生,学习、纪律都越来越出色,老师不由得舒展了眉头。
同一个座位,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就是信任的力量啊!
六、配套效应,让批评挖掘美丽
在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时,总觉得家具风格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当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后,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于是就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与旧睡袍别离之后的烦恼》。两百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被称为“配套效应”。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