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批评学生要讲究方法、技巧

作者:opple 时间:2023-03-02 阅读:()

  批评是把双刃剑,用得恰当,可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批评是一剂良药,成为学生改正错误的契机,使批评收到良好的效果;用得不好就会像一柄利刃刺伤学生的心灵、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能会使学生破罐子破摔,并容易造成师生的对立。实践证明,教师批评学生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批评的方法,还往往受到一些心理效应的制约,如果教师能了解和把握这些心理效应,巧借积极的心理效应,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恰当地运用批评,就能让批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椰壳效应,让批评变得甘甜

  一位朋友的儿子不愿意吃饭,于是他把一个椰壳锯开,用它盛饭,结果儿子吃得津津有味。椰壳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教育效果会更好。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了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每个人都难免犯错误,简单粗暴的批评可能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像陶行知先生这样送给学生精神的糖果,让甜甜的批评诱导学生,将学生“犯错误”过程中的不利、消极因素转化为有利的、积极的、合情合理的因素,给学生以自我反省的契机、自我修正的时间,从而体现出教育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

二、南风效应,让批评变得温暖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因之觉得春暖上身,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学概念的出处。“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批评学生时,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我们应该让批评像南风一样送给学生温暖。

  某小学一年级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经常赖在家里不去上学,父母十分头痛。为此老师登门家访。学生对老师说:“我不愿意上学。”老师微笑着说:“你不去上学,我会想你的啊!”学生高兴极了,从此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她对同学们说:“老师可喜欢我啦,我不来上学老师会想我的!”

  巧借南风效应,让温暖的批评像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幼稚的心灵,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关爱的温暖,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会使教育教学变得自然流畅,学生自然会因爱上自己的老师而接受老师的教育。

三、放大效应,让批评变成欣赏

  一位着名教育家说过:对待学生不是鸡蛋里挑骨头,而是骨头里挑肉,那怕找到一丁点肉丝,也要看成是一块好“排骨”,给予表扬,鼓励。在批评学生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认可、肯定,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我们不妨把这种效应称为放大效应。

  有一位老师刚接新班,上完第一节课,刚要说“下课”时,后排座位上有位学生突然吹起了口哨。学生们看看那位学生,又看看老师,他们诧异中有些惊谎,像是做好了迎接“火山爆发”的准备。但这位老师并未发火,尽管坦然地练,说不定会在这方面有所发展,必要时,我给你留点时间,为大家表演一下,好吗?这位学生满脸惊疑地望着老师,不知所措。老师接着问道:“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吗?”他不好意思地给老师说了他的名字。老师立即说:“名字起得好,你是我在咱班记住名字的第一个学生。不过老师对你有点小要求,请你以后吹口哨时注意场合。”这个学生红着脸说:“老师,我错了,请相信我,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的事了。”周围的学生鼓起了掌。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