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作者:opple 时间:2023-02-22 阅读:()

  1、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

  2、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二、实验操作,引导参与探究

  1、转化

  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独立拿出准备好的各种梯形,拼成学过的图形。

  学生拼摆,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时给予点拨和鼓励。

  2、观察

  学生分组,结合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观察、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板书如下:梯形面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是上底+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3、推导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注意点拨。

  学生反馈,教师注意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调控。

  板书如下: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提问:计算梯形的面积为什么除以2?

  三、反馈调节,巩固参与成果

  1、引导实际应用,巩固梯形面积公式

  2、分层训练,培养能力

  3、发展提高,深化知识

  篇8:《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中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正确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细心观察、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面积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

  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直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面积”

  1.课件出示:在“五一”劳动节,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聪聪和明明举行了一场比试扫地的本领,于是他们来到了校园,聪聪选择了教室,明明选择了篮球场。“嘘--”只听智慧博士一声哨响,比赛开始了。过了不久,聪聪就扫完了,他兴奋的喊道:“我第一了,我第一了!”智慧博士问:“同学们,你们同意聪聪得第一吗?为什么?”

  2.引入课题:那么,什么是面积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面积和面积单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这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探究在“什么是面积”

  1、摸一摸,比一比,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1)在生活中,许多物体都有它的面积。现在先请同学们就摸你身边物体的面。(学生可能摸到桌面、书面、文具盒表面、手掌、脸等)

  (2)现在请同学们摸摸数学书的封面,再摸摸凳子的面,觉得这两个面哪个大呢?

  (3)结合刚才摸物体表面的感受,引导学生再举例说一说。例如,黑板的面比讲台的面大,老师的脸面比学生的脸面大。

  (4)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5)教师在学生的回答的基础上板书: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