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3 阅读:()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好处、有价值的数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仲裁者,课堂的控制者,而是学生探究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平等相处的伙伴。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十分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篇11: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一例一议“精细化教学”
科学探究,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中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举措,教师要多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机会,尤其要抓住每一个细节,把握每一次机遇,让学生不失时机地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收获,在探究中提高。实践证明,课堂上科学、有效的探究,是构建高效课堂、实现精细化教学的必由之路。
【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证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v65-10w×40+65×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状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v65+10w×40+40×40]×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v65+10w×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能够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常状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能够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误解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透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下面是师生探究活动记实)
学生甲:如果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就应把“65厘米”字样标在2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从图中能够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师:既然同学们对题图中已知数值的读取存在分歧,此刻我就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们能够把题图理解成是由实际的颁奖台按必须的比例缩小而构成的,这就要有一个缩小的“尺子”,我们把它称之为“比例尺”,而在同一个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必须的,那么同学们就来求一下图中有关线段在不同取值状况下的这个“比”如何?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9/12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