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1 阅读:()
2、补充说明比例尺的特点:比的前项与后项单位要统一,并且是最简整数比。例如:1:100或1/1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cm。
3、小组比赛,说一说:以上比例尺分别说明了什么意思?
举例:1:200说明用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200cm。
(分组回答)
4、师:仔细观察,这些比例尺有什么相同之处?
生: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师:为什么要写成前项是“1”,而不写成前项是别的数字呢?
生:这样能够清楚的看出图上距离代表实际距离多少厘米。
师:真了不起,真是一针见血。
5、师:同学们此刻看到的是老师的房屋平面图,你能从看到哪些呢?(课件出示房屋图,生自由回答)
生1:父母卧室……
生2:比例尺1:100.
6、师:你观察真仔细!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
学生1:图上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100厘米。
学生2: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7、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此刻请大家量一量,图中我的卧室,长是()厘米,宽是()厘米。()
算一算我的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上记录)
8、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板书:黑板左侧)
生1:先量出卧室的长4厘米,实际长=4厘米×100=400厘米=4米
生2:再量出卧室的宽5厘米,实际宽=5厘米×100=500厘米=5米
生3:卧室的实际面积是5×4=20平方米
9、师:谁能算一算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10×11=110平方米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师:我打算在父母卧室北墙正中开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就应画多长距离呢?
2、引导计算
(1)题目中,2米是什么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是多少?(1:100)
(2)根据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我们就应如何计算图上距离?
板书:2米=200厘米200×1/100=2(厘米)
3、师:笑笑在本子上用8厘米表示了我的卧室的长,图上1厘米表示了实际距离多少厘米?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4米=400厘米400÷8=50(厘米)
4、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1:50)
5、(课件出示:北京到上海的情景)
师:题目中,已知哪些条件?(图上距离6厘米,比例尺1/17000000)
师:根据以上条件,北京到上海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生独立计算,群众回报)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师:这天我们主要学习并认识了比例尺,明白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比例尺。这天所学的比例尺主要是把大的距离缩小,我们能够把它叫做缩小比例尺,为了计算方便,前项一般为1。但是有时我们也需要把一些小的东西放大,因此我们把这样的比例尺叫做放大比例尺,后项一般为1。
2、师:透过这天的学习,你们还学会了哪些?
六、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米=200厘米
实际长……8cm:80m=8cm:8000cm=1:1000
200×1/100=2(厘米)
实际宽……6cm:60m=6cm:6000cm=1:1000
4米=400厘米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400÷8=50(厘米)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答:比例尺1:50
七、课后反思
《比例尺》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
1、情境再现,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资料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所以,我将导入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透过让学生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子吗?”利用这样的导入,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一次加深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透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总结出比例尺的定义,认识缩小比例尺,针对学生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一一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气息。
14/15 首页 上一页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