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0 阅读:()
思考问题: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诗人运用什么顺序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3、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学生们各抒己见,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
4、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诗是精练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的意境,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达出来。)
老师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 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分小组讨论、联想后再现诗歌意境。
第一节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起笔写信,把离家的思念献给母亲,看到母亲写的信会哭,穿上母亲缝的衣会哭,想起母亲翘首的期盼更会哭……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第二节:背景提示:余光中婚后赴美读书,要见妻子,便要坐轮船返台。
生:长大后,娶了娇妻又别了娇妻,曾经的缠绵化作辛酸的记忆,脑海中只剩下一次次登船时,妻子的挥手别离,泪容凄凄,如今,分隔两地,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在渡口徘徊想念妻子,却无法相见……
第三节:生: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只能在母亲的坟前跪倒,痛哭流涕:母亲呀母亲 ,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他在悔恨母亲临终前也未能尽孝,母亲魂归后也未能送母亲回归故土,任儿子怎样悔恨与自责,也无法把您从土层中唤醒,真的再也无缘尽孝了吗?
师:此刻,儿子满是悔恨与自责,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呀,可当我们的母亲还健在的时候,谁又知道,我们的母亲在想什么呢?请看一位母亲写给自己孩子的话。
老师深情朗读,屏显:当我老了,不再是当年的我,不要悲伤,有一天我终会离去,而你将是我永远的牵挂;当我老了,对新事物开始迟钝时,不要嘲笑,请想一想,当初我是如何耐心回答你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当我老了,系鞋带的手已开始哆哆嗦嗦,不要恼怒,请想一想,当初我是怎样手把手地教你;当我老了,在我们谈话时已渐渐答不上话,不要生气,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谈话的内容,你能陪着我,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当你看着老去的我,不要悲伤,请耐心地陪我走完最后的路,就像我引你走上最初的路。我最后的幸福啊,就是你绵绵的爱意……
其实,不用等母亲老了,现在,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想听一句贴心的话,让他们感受到你们的关怀和感恩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母亲说吗?
生1:我想对母亲说: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生2:妈妈,我想请您放心,我会在这里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来回报您!
生3:妈妈,此时此刻,我很后悔以前对您的顶撞,我想真诚的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谅我的幼稚。
生4:现在,我很想我的妈妈,她是最疼我的人,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会让您永远幸福的。
第四节: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棍,站在海峡边的礁石上,用饱含沧桑的眼神,遥望对岸的祖国我的大陆!我多么想手挽起裤脚,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趟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多想在您的怀里深情的叫您一声:母--亲!可现在却不能够啊!
第三乐章 研读赏析(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我们采一朵海棠红,飘一片雪花白,让我们踏着腊梅的芬芳,进入本节课的第三乐章:含英咀华品乡愁)
从整体上发现、总结诗歌的艺术美
1, 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2, 用“_____美,美在_____”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欣赏诗歌
学生发现、总结
整齐的结构美:美在富变化于统一的结构。每节诗句数,句式,字数完全相同,每一节中三短一长,长短交错,富于变化,四节结构一样,给人以美感。
10/23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