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05 阅读:()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
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
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
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
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3、 春草图(第3自然段)
① 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② 这一段用词非常准确。试举例说明。
明确:
A、“偷偷”,这里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
B、“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
C、“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
D、“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到春草的勃勃 生机。
E、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F、“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③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4、春花图(第4自然段)
① 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地描写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18/29 首页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1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