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2-12-31 阅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篇10:历史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概述孙中山为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主要史实: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领导辛亥革命,颁布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促成国共合作。
2.感受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百折不挠,天下为公。
3.感受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指定本课教学目标的依据
1.吴老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争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课前预习,学讲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本课教学目标的制定如下:
1.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必修已经学过,学生对比已较为掌握,教材其他的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或者大概听过,并没有充分的了解
2.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3.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
历史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孙中山精神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孙中山的美好精神
教的活动
首先,个人觉得吴老师作为新老师在讲《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这一课已经讲的不错了,尤其吴老师在小组合作探究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并且是这堂课的靓点。
吴老师利用一段有关孙中山先生的临终遗愿录音和观看照片导入新课,引出了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孙中山一生为革命做了哪些贡献?还有哪些未完成的使命?他的革命精神和对他的评价。首先她对学生的预习进行了检测,之后很自然的讲解了孙中山先生为民主共和做出哪些斗争的知识,然后给出同学一两分钟思考时间,请同学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在维护共和中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候让同学从材料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回答问题。讲解到孙中山一生最伟大的转变是什么的时候?着重突出了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这里是老师教学中应该突出的一个难点问题,一定要突出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还不是很深。
9/20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