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2-12-07 阅读:()
讲解西汉前期王国问题的解决后,我会介绍唐朝中期,边地战事增多,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他们名为朝廷藩镇,实则掌握地方上的军政与财政大权。接着,学生观察《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并思考节度使权力膨胀会造成什么后果?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又是什么?请学生回答后,我会加以补充和总结。
对于北宋政治的学习,我会先介绍北宋建立之初,宋太祖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然后出示《北宋文官出行图》,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唐宋政治上的差异。
最后我介绍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皇帝制度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全国的权力收归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个人,皇权不受任何人或任何机关的限制。但在具体运转过程中,皇帝的权力和丞相的权力又会发生矛盾,这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另外一对矛盾。
我会引导学生了解秦汉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丞相地位十分突出。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我会进一步介绍汉武帝削弱相权的措施。
在讲述唐朝三省六部制之前,我会先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掌实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名称逐渐出现,隋唐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起来,形成三省六部制。
学生观察分析三省六部结构图,我介绍三省的中书省负责政令的决策和草拟,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议和批准,尚书省负责执行,其下设六部分工负责具体事务。唐朝时三省长官和谏官都是宰相,他们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
我会讲解北宋除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外,在中央还削弱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初削弱相权的各项措施。结合李沆“报忧不报喜”的故事,思考此时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我会介绍元朝地方上的行省制度是由中央的中书省派生出来的。元代设中书省替代以前的三省,它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把中书省的结构应用于地方行政区,就是行中书省。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在这一部分我会介绍官吏制度是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官吏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管理水平。
我会请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思考其局限性。
随后我会介绍隋以后,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科举制在历史上的进步性。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等情境创设的方式,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答案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让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得到结果,可以让学生提高分析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加深印象。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答案,再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总结,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探究,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在中古封建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国的文明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完善是政治文明重要表现,在疆域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以农业为基础,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充分发展,给后世留下丰富的值得批判、借鉴和改进的文明成果。
作业:自主分析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看看二者对皇权的加强有何作用?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魏一统北方后,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大融合,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旧立新和汉化改革,比如迁都洛阳、学汉话、改汉姓等,其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为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具有重要地位。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