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2-12-07 阅读:()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分有多长》教学反思7篇,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教学的过程,不应是单纯的教师教或者是单纯的幼儿学,而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活动中,我时刻注意师生的互动过程和生生的互动过程。在游戏《夹珠子》环节,当我请孩子们讨论为什么第二次比第一次做的多时,幼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投入,很有效,并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到要珍惜时间,会取得更好的成绩,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就。
四、多媒体辅助,让教学活动更生动(体现一个“新”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不仅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趣味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灵活化,而且可以大大弥补挂图、贴绒等教学手段给数学活动带来的局限性、不便性。“生活故事引入”环节借助现代教学手段真实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直接引入活动;“初步感知一分钟”环节通过观看课件跟着秒针数一圈,知道一分钟有60秒,并清晰的观察到了秒针和分针的变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孩子们兴趣很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乐此不疲。
透过这一个个精彩的场景和画面,我既感到欣喜,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和困惑。
1、预设和生成的度该如何拿捏和把握呢?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单一性。活动中,各个环节也做到了秩序井然。但我在想,这样的安排稳是稳当一些了,预设的功夫是做足了,可生成呢?课堂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呢?这些,可能因为我的“稳”字,让许多可能生成的课堂资源不能很好的展示,白白的扼杀在胎腹之中。比如在“猜测一分钟能做什么?”环节中孩子的回答各种各样,我是否应该给孩子验证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孩子通过验证发现自己的想象与实际操作的差别。
2、评价怎样才能评到点子上?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怎么做,才是真正的点到点呢?如一个孩子用手比划出一分钟的长短,我只是说:“说得真好!”其实我可以进一步的评价:“你的表示方法真特别”。而且在对幼儿的评价时,我的评价语也有点不够简练,不必要对幼儿的回答做进一步的深入点评,而只需要引导:“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幼儿的大脑不是能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炬。科学的激发,可使幼儿大脑的巨大潜能迸发出来。好的活动是磨出来的。这个“磨”不仅要有活动前、活动时的种种有利因素的全面综合,还要有活动后的反思跟进到位。在这次活动中,还存在其他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进一步反思,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实践。唯有如此,在今后的活动中,在个人的专业成长中,我才能走得更稳一些,更扎实一些。
《一分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讲小朋友元元多睡了一分钟,迟到二十分钟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的。
一、故事导入。首先我给学生娓娓动听地讲述<<一分钟>>的故事,讲完后,让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一分钟的宝贵,然后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
二、抓住重点词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为朗读打下基础。
以“一分钟”为突破口,提问导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讲讲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差,教学时,我进行了适时地引导:课文讲谁(元元)——(怎么样)一分钟,结果——,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又以“为什么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就迟到了20分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详细讲述课文主要内容,引出上学路上发生的两件事。这两件事是元元迟到的原因,也是朗读的重点。
在仔细品读后,我决定抓住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但要读好这两次叹息,联系上下文揣摩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前提,也是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以帮元元找回20分钟为线索,以元元的两次叹息为朗读的亮点,抓住元元在绿灯前的等待,在公共汽车站的等待,步行到校的辛苦无奈为阅读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元元当时的心情,在朗读体会的过程中,具体落实到“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中的“刚”;“ 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中的“眼看就”;“他等啊等,一直不见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中的“等啊等,一直”这些重点词语中。先朗读后体会,再带着体会到的感情朗读。教学中,引导的不太到位,学生的理解能力受一定的限制,朗读的能力及激情都不够,有待训练和进一步的提高。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