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一分有多长》教学反思

作者:opple 时间:2022-12-07 阅读:()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一分有多长》教学反思7篇,希望大家喜欢!

  《一分钟有多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幼儿吃饭、洗手、解小便时所花费的时间有明显的区别,有的幼儿动作敏捷,速度快,有的幼儿动作拖拖拉拉,动作慢。大部分幼儿的动作观念比较淡薄,做事拖拖拉拉的情况比较普遍。如何增强幼儿的时间观念,改变他们做事拖拉的习惯,提高做事的效率,为他们进入小学奠定基础是我本次活动的宗旨。

  我将活动目标定位: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2、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活动重难点为: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活动准备有:

  1、PPT,时钟一口。

  2、幼儿操作材料:如珠子和绳子,橡皮泥,积木,纸和小框子等。

  活动的第一环节以游戏:木头人和扎马步来比较一分钟的长短,活动第二环节首先我出示出示PPT,时钟,提问:这三枚针分别是什么针?哪一枚是分针(时针、秒针)?哪一枚针转一圈就能告诉我们一分钟到了?孩子们都能准确地回答。我紧接着问:那你觉得一分钟有多长?,让小朋友认真地看,仔细地听,在心里默默地数,小朋友能数出一分钟有60秒。随后也让孩子们说说我们一分钟里能穿多少颗珠子?接着是操作体验。幼儿第一次操作,每组使用的是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是由孩子们自主选择的。活动第三环节我让幼儿体验一分钟能做几件事情,随后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操作。有的人真的进步了,我就小结:这说明只要我们抓紧时间,加快速度,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以后小朋友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结束了活动。

  整个活动的操作环节,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充分体现了孩子自主探索的观点。

  对于大班的孩子,认识时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时间概念比较模糊。每天吃饭、起床时拖拖拉拉,上课时往往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时间观念差。怎样才能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时间的宝贵,真正地体验一分钟呢?

  本次活动从幼儿实际出发,选择与幼儿日常生活相关联的内容,以“生活故事引入――初步感知――感性体验――理性体验――回归生活”的形式层层推进。活动中,采用“螺旋上升、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了孩子认知、理解的方式和心理特征,整个教学活动较好地达成了预期的目的。

  一、游戏活动,让抽象概念更形象(突出一个“趣”字)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有趣。我们在进行《体验一分钟》这个活动时,紧紧围绕目标开展有趣的游戏环节,让幼儿充分体验时间的长短,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形象化、生活化。通过游戏《木头人》让孩子保持动作一分钟和观看动画片一分钟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真实体验了“由于一分钟的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不同,每个人的心情不同,对一分钟的体验和感受也不一样。”游戏《夹珠子》结合“记录表”分析前后两次不同游戏结果的原因,让孩子实实在在地体验了时间与自身努力的关系,学会了珍惜时间。充分的游戏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置身于情趣盎然的情境中,而且让枯燥的、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从孩子们课末的表现中,我们知道他们对于一分钟已经由开始的模糊变得有了初步的体验。

  二、实践体验,让数学活动更优化(重视一个“实”字)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形象层次→符号层次”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因此,要让孩子们亲身经历实践体验的过程,让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呈现在他们的眼前。在“夹珠子”活动中,我提供了大托盘、小托盘、筷子、珠子。这个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难度不大而且能够反复使用,一分钟以内只要抓紧时间,是可以完成很多的,并且利用记录表,记录孩子完成的个数,加以量化,让幼儿能清晰的进行前后的对比。通过一轮又一轮有趣的游戏体验,幼儿充分与材料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三、师幼互动,让教学活动更有效(注重一个“活”字)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