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4-03-03 阅读:()
“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信……他说:‘笑话!谁说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忙……’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
1923年 8 月 9 日
(有删改)
【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流漫,即污秽漫滤。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
B. 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页的涴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C. 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
D. 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
7. 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8. 《涴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日记形式,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
6. 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理解不当,文中的“我”不是迷茫,而是内心坚定。
7. ①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明白,善于团结大家;
②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成功不辞辛劳,身陷囹圄也毫不妥协;
③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巨大折磨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狱外战友。
8. ①利用日记格式巧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扣合“二七惨案”史实,有利于揭示现实的血腥和残酷;
②日记便于通过自述真实细腻地展现人物心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觉醒、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更具感染力;
③采用日记涴漫的形式便于形成时间的间隔,剪裁得当而使叙述简约聚焦。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