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4-01-03 阅读:()
“反正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眼看日本兵一天比一天凶!我们的老婆,孩子,爸,妈,还不是教那些王八羔子们,白用刺刀给捅了?”
“萧明,那小伙子也真行,本来是个学生,能和我们一样吃苦,没白念书。”
正午的太阳,火一般燃烧在人的头顶上。除开蝈蝈在叫得特别响亮以外,再也听不到虫子的吟鸣,猪和小猪仔在村头的泥沼里洗浴,狗的舌头软垂到嘴外,喘息在每个地方的墙荫,任狗蝇的叮咬,它也不再去驱逐。孩子们脱光了身子,肚子鼓着,趁了大人睡下的时候,偷了园子的黄瓜在大嘴啃吃着。
三天以后,王家堡子成了废墟。
弹窝在每处显著贪婪地扩大;墙垣颓翻下去,像老年人不整齐的牙齿。茅草在各处飞扬着,屋顶开了不规则的天窗,太阳能够从这样孔洞投射下,照到牺牲在炕底下的尸骸。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小红脸”与“刘大个子”来替代人物名字,既简省地刻画了人物外形特点,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文章中行军小队是由农民、旧军队成员和学生等不同身份的人构成的,这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的缩影。
C.文章风格粗犷朴实,具有浓郁的东北地方色彩,这里的百姓爱僧分明,具有血性,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斗争精神。
D.文章后半部分描绘了田野上的高粱和各种动物的慵懒状态,意在表现八月的乡村郁热沉寂,百姓的生活闲适安宁。
7.关于文中游击队行军途中唱歌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长胜感动到流泪,是因为他从歌声中感受到李三弟等人的变化,内心激动。
B.游击队员们向萧明学唱歌,彰显了革命知识分子对队员们的精神引领作用。
C.“倾泻”“飞扑”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歌声之壮和游击队员的豪迈之气。
D.歌声的慷慨激越与文章结尾的惨烈场景形成对照,突出了英雄的崇高与悲壮。
8.文章刻意隐去了战斗过程而着眼于战争来临前的描述,战斗结局的呈现也很简短,这样的构思产生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成长”是革命文学作品中永恒的母题。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一母题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
6.D
A7.
8.①更易于表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形象、对战争的态度和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底层百姓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②结尾以简短的场景描写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赋予了英雄以悲壮与崇高,给读者带来了心灵的震撼,丰富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9.①小红脸从贪图安逸、闲适的生活到服从纪律,最后跟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
②游击队员们自发唱《国际歌》,他们的觉悟境界开始提升,已经超越了个人仇恨,是在为劳苦大众而战。
③农民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收成,而战斗前的他们却能具有朴素的家国情怀,舍小我、为大我,枕戈待旦,投身于抗日烽火之中。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