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4-01-03 阅读:()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己。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书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基础,“礼”在群体生活的和谐与节律中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
B.中国人感到宇宙是生生而具有条理的,其社会生活里的礼和乐是反射着天地的节奏与和谐,比西洋探求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境界高。
C.礼和法都是行为规范,但两者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靠国家的权力推行,礼则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维持。
D.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2.根据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的主要工具、门径和方法是艺术文学,诗和乐尤其能陶冶性灵人格,教育的目的是以感情动人,培养社会民众的性格品德。
B.在中国的文化里,物质器皿,礼乐生活,天地境界,三者由实用性的低层升华到形而上的高层境界,界限清晰。
C.法是从外限制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维持的,礼是人们从教化中自动形成的秩序,即使在没有入的地方也会有主动服膺的习惯。
D.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变迁很快的时代是不会出现礼治社会的。
3.下列选项,最能表现二中的“合于礼”的一项是(3分)
A.《论语》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B.《乐记》里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C.《烛之武退秦师》中晋文公曰:“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吾其还也。”
D.《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4.一与二都谈到了礼,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5.《礼记》记载:“天子可享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上士三鼎二簋、下士一鼎一簋。”(簋,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九鼎八簋”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请结合分析其体现的文化内涵。(4分)
答
1.B。“比西洋探求的‘悲剧精神’的艺术境界高”错误。
2.D。A项“教育的目的是以感情动人”错误,“以感情动人”是“艺术的作用”,而不是教育的目的。B项“界限清晰”错误,“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C项“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自动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3.C。A项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他却用八佾。这是不合于礼的。B项讲礼乐与自然的关系,不是讲合不合于礼。D项项羽、项伯本是主人,可他们却占据了坐西朝东的尊贵之位,而客人刘邦却被安置在坐南朝北的座位上。这是不合于主客之礼的。C项仁是礼的内核,晋文公遵从“仁”,拒绝攻打曾经帮助过自己的秦国,这里晋文公的做法是合于礼的。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