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12-27 阅读:()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这条铁道不知起讫地点,从来也没见有火车通过),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所以雷先生才会说“现在已经有空袭警报”。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要把一点值钱的东西带在身边。最方便的是金子,——金戒指。有一位哲学系的研究生曾经作了这样的逻辑推理: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丢掉金子,有人丢金子,就会有人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因此,他跑警报时,特别是解除警报以后,他每次都很留心地巡视路面。他当真两次捡到过金戒指!逻辑推理有此妙用,大概是教逻辑学的金岳霖先生所未料到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
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有删改)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六日
6.关于文本一“防空洞”的场景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弗之进入防空洞后审视着洞内,洞内的各种声音表现了人们在战火中的生存处境以及心理状态。
B.罗老板唯恐小孩出声引来敌机,缺乏常识,令人啼笑皆非,真实反映出了一部分人的恐惧心理。
C.把防空洞里的人们比作被猫玩弄的老鼠,轻松诙谐,写出在长期的斗争中,躲警报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D.警报解除,人们走出防空洞。文末对天空、云彩、腊梅的描写,颇有古典诗词“以景结情”的意味。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通过场景推动故事,围绕弗之在校上课、躲进防空洞展开叙述,勾连人物故事,人、事、境融为一体。
B.文本一中庄卤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文本二作者将“跑”警报之“跑”与“躲”“逃”相比,认为“跑”字更从容、有风度,但略带讽刺之意。
D.文本二重点刻画了人们在战争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但读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现实中被轰炸的痛苦和煎熬。
8.请结合文本分析西南联大学生“跑警报”有哪些特点。(6分)
9.有人认为,宗璞和汪曾祺的同名作品《跑警报》虽然选材相同,但文体不同,艺术表现不同,主旨不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
6.C(并无讽刺之意)
7.C(既轻松诙谐又令人沉重,躲警报对人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煎熬过程)
8.①对付警报经验丰富,从容镇定,在预行警报响时继续上课,空袭警报响起时才开始行动。②颇有读书人学院派风格的学以致用特点,有哲学系的学生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得出跑警报中可以拾到金子的推论,且真的捡到。③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气无畏与安之若素,有学生在以不跑来对待跑警报,即使危险就在眼前也不动声色。
(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3点即可满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宗璞的作品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旨。虚构了"弗之"这一人物,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风骨,长期抗战中的乐观、豁达,于乱世中的坚守,赞美先辈坚忍为拔,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精神;也塑造了"罗老板"这样的普通民众形象,表现灾难面前普通人的恐惧,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