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7-29 阅读:()
(设计意图:由同学们感兴趣的电影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直接切入主题。)
二、初识课文,读熟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认清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2、播放朗诵视频,把学生带入诗歌氛围。
3、齐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朗读,翻开课文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对诗歌产生总体印象,接着播放名家朗诵视频,把学生带入诗歌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齐读诗歌,这里只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经过三遍的朗读,学生对诗歌内容应该不再陌生。)
三、把握意象,读出语气变化
回顾意象相关知识:意象是熔铸了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诗歌创作是通过创造独特意象来体现诗人情感。
齐读诗歌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找出这两节诗歌中有哪些意象?透过这些意象你看到了怎样的祖国?
明确:第一节诗歌: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透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到贫穷落后、衰败、苦难重重的祖国。
第三节诗歌:神话的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透过这些意象可以看到新生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祖国。
诗歌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起什么作用?
明确:贫困、悲哀两个词对第一节诗歌的内容进行了总结;痛苦的希望、“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引出了下文。这一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前三节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语气上有什么变化?
明确:第一节的深沉、悲痛
第二节仍旧带着深沉与悲痛的语气,但其中又带着一股看向历史的自信与看向未来的希望。
第三节充满着希望与信心,语气中应带着欣喜与激动。
组内互读,读出语气上的变化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还是落脚到“读”上,要求学生通过意象的变化分析出祖国的变化,进而读出语气的变化来。诗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意象,意象也是学生最直观理解诗歌的桥梁,所以本环节充分利用意象的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激发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兴趣也是任务之一,所以本环节的问题设计得较为浅显。)
四、赏析语句,读出诗歌情感
1、作者在第四节诗中将祖国比喻为什么?作者在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在此将祖国比喻为“伤痕累累”的母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深情。
2、怎么理解第四节诗歌中的“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句话?
明确:从个体上来说,“我”是中国十亿人口中的一个,是祖国的十亿分之一,但从“我”的使命来说,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因此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3、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
明确:这个“我”不仅指诗人自己,也代表那些和祖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大家一起从苦难中走过,面对新的历史机遇,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承担起重任。
4、请分析作者在整首诗歌中的情感变化。
明确:作者在第一节中回望祖国所经受的苦难与现实的贫困,心中是痛苦的,悲伤的;第二节承接第一节的情感,虽然痛苦,却看见了祖辈们痛苦的希望;第三节则因为看见了簇新的理想,看到了全新的希望,作者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取而代之的是喜悦,是激动;第四节激动喜悦进一步得到升华,表明了要为祖国献身一切的愿望。
5、这首诗就像是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告白,请同学们试着读出诗歌的感情来。请读得好的同学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具体语句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找到解读这首诗的钥匙,进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情感。)
五、知人论世,读出深层韵味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她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这首诗?
展示作者:舒婷,当代诗人,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1952年生。先后做过泥水工、浆纱工、挡车工、统计员、讲解员、焊锡工等。就是这样一位工人出生的女子写下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1年全国优秀诗歌奖。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成诗却早在1976年的动荡时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年代,中国刚刚经历了十年“文化 大革命”浩劫与摧残,知识分子受到迫 害、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教学秩序混乱、整个中华大地黑白颠倒、1976年10月6日,中共中央采取断然措施,粉碎了反 革命集团,结束了“文 化大革命”。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走向新生。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