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作者:opple 时间:2023-07-15 阅读:()

  (四)难点突破

  为了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小说精巧的构思,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讨论以下

  两个问题:问题一: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问题二:在小说结尾琼珊生命垂危却脱离了危险,而贝尔曼却突然病逝,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有什么效果?

  【设计说明: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的特点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题,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设计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五)课堂小结

  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一场人性的礼赞。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驻我们心间。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小结既呼应了导语,同时再次概括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六)作业

  1、在文章中任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赏析,体会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设计说明:真正的幽默是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欧·亨利的语言幽默中包含着悲伤,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体会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

  附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直观新颖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

  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

  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学案导学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

  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