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7-10 阅读:()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平,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四、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平
教学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弃,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 作者介绍
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是无能的,以致国破家亡。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精通,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着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词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前人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三、 初步感知:
1 听录音,正字正音
2 指名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 再听朗读。思考:这首词抒发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4 品味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
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5/10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