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6-28 阅读:()
2、弱酸、弱碱的电离与盐类的水解有什么异同?
我的反思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验验证盐溶液的酸碱性,并从表观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根据溶液酸碱性与溶液中H+、OH–浓度的关系这一核心思路,综合应用第1 节的知识和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分析溶液中各种离子间的相互作用,探究盐类水解的原理,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有效地扩展知识,使学生发生认识上的飞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明确盐类水解的原理,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会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并能正确的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鉴于本节课理论性较强,教学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理念。
(2)利用实验,由宏观结论运用化学知识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从旧知走入新知,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
本节课归结起来优点主要有: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强。本节课由于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表述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助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去阅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演示,口头表述,上黑板展示,充分培养学生的能力。
(2)对于教材中实验的改进非常成功。Na2CO3的舍与用既不影响原理的学习,又分散了难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提炼“越弱越水解”的规律。
(3)将知识讲解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新教材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内容和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而本节课的内容在进行设计时,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生产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盐类水解的原理,但是对于盐类水解的规律未能完全理解。
(2)对于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能熟练掌握。
一、 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内容多,从教材编排上看,电离平衡之前有化学平衡,
之后有溶解平衡,而且之三种平衡都是研究电解质溶液里发生的变化为基础,所以电离理论是联系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的桥梁,很显然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简述
本节在教学内容上包含两大重心: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二、弱电解质的
电离。在知识结构上看要注意与必修1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概念、及前一章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衔接,注意内容的深广度,一些相关数据以资料形式提供(如:由PH值求CH+ )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有关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另安排课时让学生选择性的自学。
二、 说目标
首先依据 《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以及 “ 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 “ 定量观”“ 微粒观”“ 动态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并学会判断强弱电解质;能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并会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能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强弱电解质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等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 2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真实的、是有用的、是美的。
2/10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