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6-27 阅读:()
三、布置作业:
课后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以及抓蚯蚓。
第2课时 实验 饲养和观察蚯蚓
本实验要求通过饲养蚯蚓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实验,养成随时随地观察的习惯。体验观察的快乐和观察到结果后的成功喜悦心情。
蚯蚓的饲养较难。因为蚓茧的采集、孵化和培养尤其蚓茧的采集很难,加之孵化时间长,季节性较强(每年春秋两季,4、5月与9月)所以饲养蚯蚓没有成功。
为了弥补此不足,我让学生提前2、3天采集蚯蚓(记录采集的环境状况)首先熟悉并观察,然后再拿到课堂上来,在教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记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知识迁移,并带着问题去探究(关于问题教师可提出或让学生自己提出):
1、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生活习性如何?把蚯蚓长时间放到干燥的环境或沙灰中会怎样?
2、蚯蚓的体表为什么要保持湿润,在实验中为什么要拿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
3、大雨过后为什么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
4、蚯蚓是如何运动的?怎样区分蚯蚓的背、腹、前、后?
5、为什么蚯蚓必须在潮湿的土壤深层穴居?
6、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体分节有什么意义?
7、仔细观察蚯蚓身体一会儿变粗,一会儿变细。变粗后移动位置(蠕动)
让学生充分理解:环肌收缩时,身体变细变长;环肌舒张时,纵肌收缩;身体变粗变短这一知识要点。总结出蚯蚓适应陆地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征。再结合沙蚕、水蛭得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3课时
完成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
一、观察外形
1.想一想,光靠体表的皮毛就能使兔子体温恒定吗?
2.测量兔子前、后肢的长度。想一想,兔的跳跃与其前后肢长度有什么联系?
3.比较兔和狼的牙齿,想一想,二者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兔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哺乳动物,因它长的可爱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它,所以关于兔适于陆地生活的外部形态学生很容易说出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第一点:兔子的耳朵长(耳廓大便于收集声波)感觉器官发达,对外刺激反映灵敏。第二点: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前肢短小,后肢强大,能支撑身体,适于跳跃运动)适于陆地生活。体外被毛有保温作用。第三点:兔的牙齿分化,臼齿发达,盲肠发达,适于磨碎粗纤维与草食性相适应。第四点:母兔能下仔,且还能给小兔喂奶等。二、观察兔的内部结构图
播放兔的内部结构图,并与人体的结构相比较。
想一想,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吗?这说明了什么?兔的消化道与人体有什么差异?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学生可以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知识概括总结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里为“技能训练”——综合概括,提供素材)
总结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
2.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
3.有发达的四肢和肌肉,
4.用口捕食,口内有齿,齿有分化,
5.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发达。
对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及时评价与鼓励,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参与意识。
关于动物栖息地的保护,有条件的可通过播放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与保护的影像内容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可通过身边的实例,电视上资料来激发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野生动物关爱的情感态度。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