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6-26 阅读:()
二、说学情
青春期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逐渐减少,对友谊非常渴望和向往,但由于误读友谊、交友不慎产生消极作用,学生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进入八年级来,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迅速发展,对师长的依赖逐步减少。随着其生活、学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明显发展,一方面,学生对于友谊的向往、追求和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关于友谊的问题逐步成为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错误理解友谊和交往不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友谊、发展友谊成为八年级学生迫切的需求。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我反思,力争做他人的益友和诤友。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交友原则知道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三)知识目标:明白“益友”的含义,掌握分辨真假朋友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何为益友。
(二)教学难点:真假朋友的分辨。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播放轻音乐,请一名学生讲述教材第32页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情故事。
第二步,请学生分享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第三步,教师小结:真正的友谊是真挚、健康和高尚的,并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他们是对“益友”。从而引出本框题的主题:益友。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七嘴八舌话益友
第一步,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益友”的分类(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第二步,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益友”的看法:哪些朋友可以成为“益友”?在你心目中,益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对照孔子对“益友”的分类,看看现在这个分类是否有变化呢?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虽然现在与古人对“益友”的分类有变化,但其中的实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品德高尚、志同道合,有助于自己进步的人就是益友。
从而提出益友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并提供了认知基础。
2.我有益友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3大组,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在我的朋友中,益友有哪些?我把他们当成益友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并小结:我们提出善交益友,同时应该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不断地完善自我。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从品德、学识、技能等方面提高,才能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益友。
3.乐交诤友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2大组,以“朋友之间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不是一件好事”为辩题,举行小型辩论。
第二步,老师总结,提出“诤友”的概念,并分析“诤友”的好处。
4.情景分析——这样的朋友是益友吗?
第一步,多媒体展示情景案例:中学生郑某放学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刹车不灵,与外校一名同学刘某相撞。虽然双方的车和人均无损伤,但因撞车责任产生纠纷,结果,他俩各自找了自己的“朋友”大打出手,酿成了2死8伤的恶性事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二步,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他们的“朋友”是益友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哪些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步,老师小结:善交益友要求分清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并讲解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四步,列举教材第35页思考中的两个情景,请学生根据真正友谊与“江湖义气”的区别进区分。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友的两个原则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交友原则,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情况,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这些原则,不符合的要做调整。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