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1 阅读:()
八、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一)重点字词
Ⅰ一词多义:固
-可编辑-
A.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Ⅱ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
(2)山川相缪(通“缭”)
Ⅲ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Ⅳ特殊句式:
(1)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二)本段分析
(1)苏子的心情有变化吗?正襟危坐,何为其然也?
(2)这一段什么作用呢?
-可编辑-
这一段发问是承上写“乐”,启下写“悲”。
(3)客首先想到哪位历史人物?
(4)用曹操和谁来作对比?
(5)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感情之悲原因:一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既是英雄又是诗人的人物最终归于“空虚”。
(6)渺小到什么程度?
景物是曹诗中所描绘的情状,“赤壁”又是当年曹操战败的地方,作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曹操。当他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握长矛吟咏自己的诗篇,这么一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又何况我们这些失意的小人物呢?从他们当时的情况来看,既不在中央朝廷,也不在地方官署,也谈不到事业上有什么建树,就显得更加的微不足道了。
(7)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
(8)三是要摆脱现实困境。那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因而忧伤愁苦。“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9)总结:客的回答重复了一个前代人重复的永恒主题:感慨人生苦短。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苏轼的一些诗文,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主要停留在阅读背诵和低层次的鉴赏阶段,理解流于肤浅,缺乏深度。但从总体上,学生对苏轼的作品还是具有浓厚的兴趣。高中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和独特感悟能力大大加强,因此,完全可以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使学生能感悟苏轼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乐观的情怀并受到启迪。
高中起点的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27/34 首页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