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赤壁赋教学设计人教版

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1 阅读:()

2、那么,第2种挣扎,想融入大自然,是否成功了呢?这一段,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提问:这位同学有没有读出作者的感觉?这种感觉应该是怎样的?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为什么诗人会忽然感到“悲”和“恐”呢? 我们暂且不去想这个问题。大家说苏轼是不是一个人去游赤壁的呢? 不是,有二客。他们之间关系怎样?

从一起喝酒一起行歌作答一起游赤壁,也可以说称得上是知己吧。 但是登上赤壁这两个人有没有一起? 没有。“盖二客不能从焉”。为什么?

可能是因为攀登的过程太艰险了,他们也无法理解苏轼的行为。而往更深处去想,在乌台诗案的整个过程中苏轼的那些焦灼那些艰难那些担惊受怕郁郁不平,这些东西哪怕是至亲的人都无法真正懂得,更何况只是好朋友。从这一层来讲,苏轼的“悲”传达出来的观点是可能就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人,注定生来孤独。

而苏轼的恐又是从何而来?他一门心思地想融入自然,但是大自然又给了他怎样的回应呢?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自然界用他的凄凉、阴森回应了苏轼,于是他“凛乎其不可留也”。最终,他逃跑了,逃回了船上,这挣扎也宣告失败。

3、鹤化道士,他肯定是对人世间的一切都了然于心,他还来问苏轼:“赤壁之游乐乎”,这很明显有一种嘲笑的意味在里面。而作者自以为洞悉了道士的秘密:“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还“呜呼噫嘻”,颇为得意高兴。但是道士却“俛而不答,顾笑”,最后竟是不见了。由此可见,这鹤这道士也知道苏轼并没有获得超脱。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富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突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轼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不知在哪里了,前方的路又在哪里呢?所以,苏轼迷惘了。

(四)、对前后赋结尾的讨论

大家还记得前赤壁赋的结尾吗?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大家更喜欢哪个结尾呢? 可以说,《后赤壁赋》的结尾并不如前赤壁赋那么美好,前赤壁赋,苏轼暂时得到了解脱,在舟中沉沉睡去。由此可见,大家也是希望苏轼能够得到解脱的。

(五)、拓展延伸

但我们可能没办法体会到他背后挣扎的痛苦,值得安慰的一点是,在这痛苦的挣扎中,苏轼一步步地走向了成熟。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的选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苏轼告诉我们,成熟与年龄没有关系,但却关乎经历。虽然在逆境中的挣扎,并没有使他超然物外,他的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在黄州四年,苏轼尽管与佛道多有来往,但并没有遁入空门或皈依道教,但是他最终却是以一种现世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迎接生活给他的挑战和磨砺。他的“了悟”就是回到人间,回到人间坚韧而乐观的活着。所以,痛苦与积极并存,告诉我们,一切的挣扎都是值得的。

最后,还是送一首小诗给大家《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感受一下苏轼的心声吧。

(教师与全班同学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反复诵读本文

这是一篇适合诵读的文章,大家课后多读,或者可以得到更多不一样的感悟。

篇10:《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3.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4.理解作者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