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电子教学设计

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0 阅读:()

  《愚公移山》可谓家喻户晓,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二)课文解读

  寓言就是寄寓的言论,它是把比较深刻的道理寄寓在一个假想的短小故事里的一种文学样式。寓言常常用比喻的方式借远喻近,借小喻大,它常常假托于故事和人物表达一定的人生哲理。古代寓言有的是把民间寓言记载下来的,有的是根据民间传说加工而成的。经过记载或加工,扩大了流传范围,增强了文学色彩,甚至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主要特点是情节、结构简单,往往是一两百字一则,甚至几十字一则,但故事生动有趣,思想深刻。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是其中很著名的一篇。寓言说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子、孙子挖山的故事。愚公不顾智叟的讥笑,坚信每天挖山不止,世世代代地挖下去,就可以搬走大山。愚公移山的决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命神仙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成长路上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艰苦奋斗。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透过分析形象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愚公移山》出自哪里/

  明确: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汤问》的作者是谁?

  明确:作者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之一

  二、积累知识

  1、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准字音,并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2、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1)高万仞2)太行3)荷担者4)箕畚5)始龀

  6)亡以应7)一厝朔东8)陇断

  ②解决疑难字词句

  实词:叩石垦壤、而山不加增

  虚词: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有子存焉

  句子:且焉置土石

  3、练习,重点为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作业)

  三、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

  2、快速找出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的原句

  明确: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其壮举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的故事。

  四、研读赏析

  1、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环节一:演愚公

  1)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内分配角色、在原文基础上,设计语言神情动作

  2)课堂活动: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