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化合价教学设计

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0 阅读:()

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其实并不“愚”,“智叟”其实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是构成鲜明的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其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把握愚公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挖掘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情感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成长路上不畏困难,坚持不懈,艰苦奋斗。

(四)教学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透过分析形象挖掘文章深刻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愚公移山》出自哪里/

明确: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汤问》的作者是谁?

明确:作者列子,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之一

二、积累知识

1、布置预习: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读准字音,并逐字逐句读懂课文

2、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1)高万仞  2)太行  3)荷担者  4)箕畚  5)始龀

6)亡以应  7)一厝朔东  8)陇断

②解决疑难字词句

实词:叩石垦壤、而山不加增

虚词: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有子存焉

句子:且焉置土石

3、练习,重点为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作业)

三、诵读感悟

1、诵读课文

2、快速找出表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结果的原句

明确: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3、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讲述的是愚公苦于北山的阻挡,率领儿孙挖山,其壮举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之子背走了两座山的故事。

四、研读赏析

1、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明确:不怕困难、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环节一:演愚公

1)课前准备:各学习小组内分配角色、在原文基础上,设计语言神情动作

2)课堂活动:

第一步:彩排

第二步:表演

环节二:评愚公

1)分析戏中愚公的人物形象,板书分析所得出的结果

2)根据板书整理好笔记

五、感受评价

1、感受愚公精神

齐声朗读一段评论性文字:敢叫高山让路,敢叫大海搬家,自古谁是第一人,除却愚公不言他。愚公是愚笨的,他用人来挖山,用箕畚运土;愚公更是智慧的,他有远见卓识,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的决心。愚公代表一种精神,那就是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奋斗的意志。

2、延续愚公精神

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不少于一百字。(作业)

作业:

(1)巩固知识:做实词、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练习

(2)形成能力:怎样区分对比与衬托?(评讲时以人物配对为例,形象讲解)

(3)拓展延伸:寻找现代版“愚公”,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作业具体要求见于附带练习题资料)

(六)板书设计

愚公:不怕困难、坚忍不拔、 艰苦奋斗、目光长远……

愚公--智叟(对比)

--其妻(衬托)

--遗男(衬托)

--  神(衬托)

叶巧燕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篇5:人教版九年级《10.3 密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3.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主要教育目标 课题引入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观看作品 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分组讨论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会合作,交流。 评价归纳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复习规律 重点突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加强密度性质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巩固练习 通过密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应用 利用几个问题,将密度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知识的回顾 作业 制作自制量筒和天平,测量身边物体的密度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二)引入新课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铁生乙:难道一大块塑料一定比一小块铁的质量小吗?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b、设计实验: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1、测出3个体积不同的塑料的质量与体积;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d、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        (相同/不相同)的。3、建立概念: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4、[板书2]密度的公式:r=m/v 其中r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6、密度的测量: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板书4]量筒(量杯)的使用:①观察量筒(量杯)的分度值②使用量筒(量杯)时,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面的凹面③量筒也可测量一些小而不规则的固体师:请大家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把数据填入课本p10的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1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7、[板书3]密度的应用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8、巩固练习练习:请同学们想想,怎样鉴定这枚金戒指的真假?都需要测哪些量?各用什么仪器?解析:可以用天平测量质量,量筒测出体积。通过密度公式来计算密度,然后查密度表对照金的密度。练习: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写道,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原是大禹治水时的一根“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有二丈长短,碗口粗细。如果改用国际单位制,该棒的体积约为0.86m3,质量约为6750kg。你能猜出“如意金箍棒”大概用什么物质做成的吗?解析:已知质量和体积,可以根据密度公式求出密度,然后根据密度表查得“如意金箍棒”其实是铁做的9、本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密度,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密度也是表示物质物理属性的一个物理量,它表示的是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大小的差别,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10、            布置作业:p12---p13  1、2、3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