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0 阅读:()
(2)组织动手量
动手操作量线段。
5、画线段(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例4(画线段)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应该怎样画呢?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画法,动手操作。
汇报: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
三、课堂小结
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组织汇报交流。
四、运用拓展
引导思考,组织练习。
1、判断
(1)判断哪些是线段。
(2)判断小朋友说得话对吗?
2、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3、数一数,下面的图形由几条线段围成?
4、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你能看出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年级上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找一找、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3/22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