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opple 时间:2023-01-10 阅读:()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问: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一端和中间,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设计说明:在初步感知线段“直”这个特征后继续选用毛线这个实物的两端引出线段的端点,同时穿插让学生动手拉线段、指端点的实践操作,再次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我们把线段画下来:师“先画一条直的线,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大家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指名说、小组相互说)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大家都知道线段的特征了,那你能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身边也能找到很多线段呢,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拿着书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虽然没有标出来,但线段的端点都是存在的)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出示上海市博会的部分展馆)
【设计说明:这部分的设计遵循由近及远、由小及大的原则:教师先引导学生从自己面前的书本来找实物中的线段,摸的实在,找的具体,再拓展到一些大的建筑中,虽然摸不到,但有前一段的铺垫,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线段。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对生活的热爱。】
3.折线段。
谈话:看来线段是时时围绕在我们周围,你看这样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这样的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也能像这样折一折吗?(请每组中间的同学折)
小组内交流,请左面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右边的同学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折完后在小组里比一比。
引导:在比较中让学生看到对角折的那一条是这两纸上最长的一条线段。
通过比较发现,得出结论:线段有长有短。
【设计说明:此环节通过折纸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既感受到创造一条线段的神奇,又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这样一个特点。学生了解操作活动的意图,把握操作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特性,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数线段。
谈话:这些图形认识吗?说一说,它们其实就是由线段围成的。(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集体核对。
提问:谁来给大家数数看,指名学生到黑板前数,(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总结: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准备用什么工具画?(直尺)为什么?(线段是直的)如果没有直尺你还能用其它工具画线段吗?请同学们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指导。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设计说明:在教学画线段时,结合线段“直”这一特征,让学生知道直的物体的边可以用来画线段,也反过来通过画线段再次让学生感知、理解线段的“直”。在画线段时没有强制规定是先画线还是先画端点,只要画出这样一个图形即可,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与多样性。】
13/22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 尾页
显示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