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者:opple 时间:2023-01-04 阅读:()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依循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依循文章的抒情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理解象征意义,认识托物言志。

  教学创意:以读识文、以读悟情、以读会意。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铺礼赞之情

  (一)解题,定情感基调。

  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14课《白杨礼赞》(板书)。看文章题目,大家认为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明确:充满敬意的赞美。礼赞。崇敬和赞美。

  (二)掠句,证情感深厚。

  除了文题,文章中还有没有哪些句段直接表现了这种赞美之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三)诵读,展情感浓郁。

  第1段、第9段齐读,第4段、第6段、第8段指名读。指导学生通过调整语速、重音、停连,用诵读展现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四)问疑,理情感层次。

  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提问: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同时,更进一步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设计意图:通过解说文题中“礼赞”的意思,明晰本文的情感——崇敬和赞美;由此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直接表达赞美之情的文句,并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赞美之情;再抓住关键词设疑,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赞美白杨树时由浅入深感情递进的层次,既创意解读文本,又水到渠成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二、由浅入深,徜礼赞之线

  (一)通读全文,梳理线索。

  文章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展开?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作者对白杨树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的情感层次。

  (设计意图:通读全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和情感层次。)

  (二)研读文本,感知赞美

  1.初见白杨,昂扬情绪

  (1)在哪里初见白杨树?环境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文句看出来?

  明确:高原;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景,为全文开拓了一个广阔的背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绿的是麦田”,而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等(诵读)。

  (2)这样的高原图景给了作者怎样的感想?

  明确:先是“雄壮”“伟大”,而后滋长出“单调”。

  (3)“单调”的感受是怎样改变的?变成了怎样的情绪?“单调”有什么作用?

  明确:看见了一排,或者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诵读);变成了惊奇、昂扬(诵读);欲扬先抑。

  2.凝视白杨,倾心形貌

  (1)过渡:既然白杨树让人在“惊奇”中叫出声来,那么作者当然会走近凝视、细细观察。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观察白杨树?它的形貌有什么特点?

  明确: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白杨树的形象美,这是第二层;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接下来,作者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的气质以高度的评价。(诵读)

  3.联想白杨,礼赞精神

  (1)过渡:这样力争上游、不折不挠的白杨树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