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七年级上教参:羚羊木雕

作者:opple 时间:2023-01-02 阅读:()

  5.分角色朗读。

  (1)各自练读。

  (2)分好角色。

  妈妈 故事叙述者 我 爸爸 奶奶 万芳 万芳妈妈

  (3)朗读。

  6.内容研讨。

  (1)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

  (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7.辩论的准备工作。

  (1)根据学生意向,分甲、乙、丙三组,分别代表父母、“我”、万芳。并选定主持人。

  (2)要求各组课外做好准备工作,反复钻研课文,准备辩论材料。

  第二课时

  1.辩论。

  辩论30分钟,评议5分钟。评议先由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小结。

  2.语言运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2)______________多么仗义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俩形影不离。

  (4)_______________管______________叫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满不在乎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事情已经无可挽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手里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二、有助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一些论述

  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马克思)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三、有助于揣摩课文写作方法的一些论述

  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恩格斯)

  作者的见解愈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愈好。(恩格斯)

  巴尔扎克也说,艺术作品的任务只是“布置方程式的符号,而并不想去解决它”。这并不是说,作者不需要有自己的观点,不必根据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生活,而是说,作者的理性活动──他的观点和对生活的判断,应该通过形象的概括来表现,应该蕴藏在形象之中,让形象向读者说话,让读者从形象的深刻的感染中得到结论,从而对生活作出判断,加以解决。这是艺术的特征,也是艺术作品必须通过形象来再现的不变的规律。(唐?)

  四、课文点拨(宋子江)

  1.全文脉络

  先写妈妈追查、逼迫,再写爸爸讲出一片理由,批评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会怎样伤害孩子之间的感情。

  用奶奶反衬爸爸妈妈,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奶奶当不了家,使事情无可挽回。

  虽然得到万芳的谅解,但是被逼的反悔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着力刻画“我”被逼讨回羚羊木雕时的痛苦心情,告诉父母“这样做多不好”!

  2.词句点拨举例。

  (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用“突然”一词,一开头气氛就紧张起来,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

  (2)妈妈说的羚羊是一只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的犄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

  “我把它收起来了。”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