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我爱学习 > 说课稿

高三数学说课稿模板教案范文

作者:opple 时间:2022-12-07 阅读:()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许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

  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许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

  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88页20题,也就是这里的例题1;

  例1、线段长为,两个端点和分别在轴和轴上滑动,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

  法一:设,则

  由得,

  化简得

  法二:设,由得

  化简得

  法三:设, 由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根据圆的定义得;

  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动点的坐标M(x,y)

  (3)列出动点相关的约束条件p(M)

  (4)将其坐标化并化简,f(x,y)=0

  (5)证明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根据题意寻求等量关系,并把等量关系坐标化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先让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动态地感受动点的轨迹是圆,接着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达到熟练掌握直译法、定义法,体会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由上述例1可知,如果人站在梯子中间,则他会划了一段优美的圆弧飞出去。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如果人不是站在中间,而是随意站,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动手探究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

  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教师有意识的整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实验,把原本属于教师行为的设疑激趣还原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疑问,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

  问题1:当M位置不同时,线段BM与MA的大小关系如何?

  问题2、体现BM与MA大小关系还有什么常见的形式?

  问题3、你能类比例1把这种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吗?

  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

  1、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

  2、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

  3、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说明是什么轨迹)

  第四步:课堂完成学生归纳出来的问题1,问题2和3课后完成

  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

  改变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里固定A点,运动B点)

  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应的轨迹。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