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 > 课件

《夜莺的歌声》教学反思

作者:opple 时间:2022-12-07 阅读:()

  4、议一议。学生表演后,再让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和对人物的品质的评价,这样他们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对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起来就较容易了。

  三、回归整理,升华情感。

  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再让学生把每个部分的内容当作我们平时看电视剧的剧情一样,一部分代表一集,让他们合作表演整个故事,这样学生学习兴趣高,从他们的表演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把故事的情节了解的很熟了。然后我布置他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者周围的人听一听,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学习故事情节很强的课文,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使课堂尽可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读教学最大的尴尬是: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的文章由于教学的介入,便不再引人入胜,不再生动感人了。《夜莺的歌声》正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我神秘地问道,“这篇课文早给我们分好段落了!看谁能一下子就说出这篇课文分为几段?”

  “五段!”一个学生迫不及待地说。

  “完全正确!”我当即表态,“祝贺你取得第一名。请介绍一下你的经验。”

  “这篇课文在段与段之间有空行,数一数空行就知道了。”

  其他同学听了频频点头。我趁势说:“那么,课文留有空行,就是为了方便我们分段吗?你们不妨联系电视连续剧,联系电视中的镜头切换来思考。”

  过了一会儿,有学生领悟到了:“每一部分就像电视连续剧中的一集,开始小男孩碰到德国鬼子是一集,小男孩带路是一集,游击队和小男孩联系又是一集,消灭鬼子又是一集,最后部分又是一集。”

  还有一个学生说:“我觉得像是电视中的镜头切换。开始是在村子里,接着在路上,然后又切换到了树林里,再接着就打起来了,最后镜头又回到了村子里。”

  这是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我打破了“读一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件什么事”这种模式化切口,而是从课文写作上的一个特征——空行——入手,引导学生联系电视表现手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解决了两个目标:感知课文和空行的写作意义。

  “你说小夜莺是偶然还是必然碰上德国鬼子的?”我抛出第二个问题。

  “是必然碰上的。”学生异口同声的地说。

  “拿证据来!”我说,“给你两分钟找证据。”

  学生找来的证据还不少:

  1、从30和31节看出小夜莺和游击队早有联络暗号;

  2、从第1、2、3节看出小夜莺是有意让德国鬼子发现他,好把德国兵带进埋伏圈;

  3、课文最后第二节写小夜莺又在那里“好像在等谁似的”,其实他是在等德国兵经过。

  “大家找来的证据有力的证明:小夜莺不是偶然碰上德国鬼子的。可以确定,这其实是一次有着周密部署的战斗!同学们假如你是游击队长,你在战斗前的计划中考虑了哪些要素?”

  短暂沉默后,学生说:“我要考虑好联络暗号。”

  我点点头,示意她往下说:“联络暗号要使敌人不察觉,要是被敌人察觉,那就完了。而在树林里,用鸟叫声最合适,敌人不会怀疑。”

  “你真是个好队长!”我夸奖道。

  “老师,我考虑作战地点。”一个男同学说,“作战地点要在林中空地上。”

  “请问队长,为什么要选‘林中空地’?”我请教道。

  “在树林里,一是便于游击队员们埋伏,还便于小夜莺一转身逃脱。但如果真的是在树林里的话,就很难消灭敌人,因为敌人也可以利用树木来掩护,所以最好成绩的埋伏圈是设在树林里的一块空地上。”

  “多英明的队长啊!”我说。

  “老师,小夜莺要穿上绿颜色的衣服,这样更便于他在树林里逃脱。”一个同学补充道。

  “还要考虑派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又一名“队长”说。

显示全部

收起

相关文章
精品推荐
猜你喜欢